起因:近一个月右侧肋骨钝痛,尤其是饭后,结合我胆结石的历史考虑可能是胆相关的问题。就近医院做了B超,结果显示胆囊变大,医生直接建议割胆囊,还说胆结石长期摩擦胆壁可能癌变。我犹豫了,想先保守治疗试试,开了一周消炎药就走了。后来朋友力荐中日友好医院姚树坤主任,说他中西医结合调理胆病很有一套,我决定挂号碰碰运气。
挂号流程:姚主任的号分三种——国际部号好挂但全自费;100元的普通专家号基本靠抢;我最后选了500元的特需号。通过中日友好微信小程序,每周三下午四点放号,我盯着看了几天,发现年前号源相对宽松,顺利挂到了。
问诊过程:姚主任需要纸质病历本,建议自带(医院买要5毛现金)。诊室里,他先详细问病史,接着双把脉(之前遇到的中医只摸右手),还让我撩起衣服看血管分布、舌苔颜色,甚至翻开下眼睑检查血管状态,最后按了按腿和胃部。学生助理在旁边记录,还叮嘱我“每顿饭吃两成饱就行”,但没提手术的事。开药前,姚主任特意解释了每味中药的作用,说是要疏肝利胆、活血化瘀。
北京中方中医院调理记
起因:在中日友好医院拿完药,我听说北京中方中医院的中医调理口碑也不错,尤其是针灸和汤药结合治疗胆囊炎挺有特色。想着中西医结合可能效果更好,便抽空去了一趟。
挂号流程:中方中医院不能小程序挂号,得打电话预约或者现场排号。我早上七点到门诊楼,发现挂号窗口已经排了十来个人。特需专家号200元,普通号50元,比大医院容易挂。病历本医院有卖,1元一本,只收现金,排了十分钟队才买到。
问诊过程:接诊的是位老中医,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。他先让我平躺,按了按右上腹和期门穴,又摸脉象,嘴里念叨着“弦脉带涩,肝胆气滞”。接着让我伸舌头,皱着眉说“舌苔黄腻,湿热太重”,还拿小手电照了下眼睑,说“血管颜色发暗,瘀血没散”。最特别的是,他让我坐直后突然轻拍我后背,问“这里疼吗”,我差点跳起来——正是平时隐痛的位置!
老中医没开西药,直接写了张方子:柴胡、郁金、金钱草打头,说是要疏肝利胆;另加三棱、莪术活血化瘀。旁边的学生递来一张饮食禁忌单,红笔圈着“鸡蛋、油炸、牛奶”禁食,还画了个哭脸符号。最后,他让我每周来扎三次针灸,选的是日月穴、胆俞穴,说能缓解痉挛。
恢复情况:在中日友好医院吃了一周中药,疼痛减轻了三四成;转到中方中医院后,针灸加汤药双管齐下,两周后饭后钝痛几乎消失。现在饮食按“两成饱”执行,偶尔嘴馋吃几口炖蛋,倒也没复发。两家医院风格迥异,一个重辨证开方,一个擅针灸外治,但都劝我“别急着割胆囊”,算是意外之喜了。